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安光所”)成立于1970年12月。作为中国科学院基地型研究所,安光所拥有大气光学、环境光学及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激光技术等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领域。安光所于2001年5月,进入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行列,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一部分。现设大气光学研究中心、环境光学研究中心、应用激光技术研究中心和光学工程技术中心。安光所以坚持国家和社会发展为牵引,在激光大气传输和激光大气探测、激光光谱学、环境光学和环境监测技术、遥感和辐射定标与校正、新型激光器和晶体材料、医学光电子学和激光医疗仪器、光纤与光电子学、光电工程等学科领域,承担着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方向性及地方攻关等项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成立于1978年9月,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及相关高技术研究和开发,以解决人类未来战略新能源——受控热核聚变能为目标,是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重要基地。等离子体所在与高温热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及工程研究密切相关的等离子体理论与实验、反应堆技术、大功率电源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与数据采集处理技术、高真空技术、低温制冷技术、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技术、特种材料技术、大型微波加热及电流驱动等学科的研究成绩斐然,积聚了学科不一的综合人才队伍。等离子体所长期面向海外诚聘等离子体理论与实验、反应堆技术、大功率电源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与数据采集处理技术、高真空技术、低温制冷技术、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技术、特种材料技术、大型微波加热及电流驱动等学科的人才。欢迎有志之士加入等离子体所共创核聚变事业!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固体所”)成立于1982年3月,由国际著名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先生创建。 在葛庭燧院士的带领下,固体所在内耗与固体缺陷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研制了高精度自动化“葛氏扭摆”,揭示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葛氏峰)的微观机制,确立了我国在非线性滞弹性学科的国际领先地位。固体所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纳米材料研究的单位之一,推动了我国纳米材料科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四十年春华秋实,固体所秉承“唯实、拓新、求真、协力”的办所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逐步形成了空天服役材料、核能工程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能源环境材料、前沿交叉等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依托两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系列特色研究平台,承担了国家、部委和地方等重大科技任务,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 固体所现有职工260余人,包括国家杰青、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安徽省杰青、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各类人才4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占70%以上;现有博士学位授予专业3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专业2个,在读研究生440余人。建所四十年来,固体所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先后有2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多名所友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多名所友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教授和主要领导职务。 新时期,固体所将以载人航天、高分探测、先进核能、信息能源、环境安全等领域服役材料的重大需求为牵引,解决材料学科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引领性突破,构建材料学科发展新格局,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特殊环境服役材料国家级研发平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中囯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智能所”)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西郊风景秀丽的科学岛。
智能所成立于1979年10月,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华东自动化元件与仪表技术研究所。2020年5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下属原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和应用技术研究所以及原智能机械研究所按学科方向组建成新的智能所。
智能所主要学科方向为现代农业和人工智能。建所以来,始终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农业与大健康,致力于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通过应用示范和产业培育,促进智能科学与技术在国家安全、农业、健康和制造业中的应用。汇聚创新资源,引领学科发展,持续推动技术进步,打造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
智能所拥有一支以年轻优秀人才为主体的科研队伍,现有职工250人,在读研究生近600人。设有一个综合管理部门(综合办公室),七个研究中心(离子束据生物玉绿色农业研究中心、智慧农业研究中心、智能感知技术研究中心、仿生智能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以及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因科研工作需要,我所常年招聘高层次人才和一般工作人员,详情请参看我所主页(www.iim.cas.cn)。招聘的主要专业包括:计算机、电子学、控制科学、机械、生物物理学、植物学等。
新时代,新发展!蓄势待发的新智能所正瞄准科学前沿,深入贯彻中科院“四个率先”办院方针,不断强化开拓创新,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国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强磁场中心”)成立于2008年4月30日,其前身是“合肥强磁场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家为发展我国强磁场科学事业,借建设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大科学工程的机会而设立的研究机构,挂靠在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非法人研究单位。 长远预设目标:一、强磁场的产生;二、强磁场下的物性研究;三、依托强磁场实验装置进行科学技术发明。 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开展稳态强磁场实验条件下的物理、材料、化学、生命科学、及药学等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开展强磁场条件下的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研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研究并持续发展强磁场技术,满足我国多学科前沿探索对于稳态强磁场实验条件不断增长的需求。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磁场强度从20T到45T具有不同实验功能的多个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1)五台高功率水冷磁体;(2)系列超导磁体;(3)系列核磁共振谱仪系统;(4)大型动物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5)四大技术装备系统;(6)满足多学科实验需求的各种强磁场下实验测试系统以及极低温和超高压实验条件;(7)磁场强度达45T/室温孔径32mm的混合磁体。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核能安全所”)由合肥物质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共建,面向核安全与先进核技术相关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内专业从事先进核能科学与技术及系统安全科研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依托建立了微小型反应堆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核应急专业技术支持中心、和中科院所级公共技术中心,形成了以微小反应堆为主要攻关方向的体系化科研队伍,现有人员300余人。
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国防工业工程等重要项目200余项。与IAEA、ENEA、ITER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良好合作关系,与国内大型核电集团,高水平院校签订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深化合作。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能源科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及安徽省奖等多项奖励。
现因科研工作需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专业需求涵盖核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数学、电子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其中核科学与技术为紧缺专业。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健康所”)是一个以医研融合为特色,致力于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的特色新医学研究单元。 健康所主要围绕重大疾病防治的临床需求,在肿瘤发病机制、新型精准治疗药物、先进诊疗技术和设备、临床转化医学模式以及新医学管理应用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探索。 健康所现有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医学物理技术中心、基础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合肥蜀山区经开区井岗镇社区全科医院2个临床平台。 通过整合合肥物质院健康医学相关力量,研究所已经拥有一批来自世界顶尖医疗科研机构的海归学者作为学科带头人,并长期面向海内外诚聘医学、药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等学科人才,目标建设一所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所!